2024年上半年,在中国汽车市场,AR-HUD的前装标配量同比增长了5倍,高达35万台;车载娱乐屏的增长率超过30%。预计到2030年,HUD的渗透率将达43.7%,AR-HUD装车量将接近555万辆。这是从日前召开的第二届智能车载光峰会上传递出来的数据。该峰会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指导,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CAICV)、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车用智能显示分会主办,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承办。
数据的背后表明,车载光产品已成为消费者购车时关注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成为当前汽车领域差异化竞争的关键一环。
峰会现场,作为承办方的华为特辟一块大区域,供合作伙伴展示其车载光相关最新产品,颇有些“世间无我,处处是我”的意味。当《中国汽车报》记者与华为车载光领域总裁陈双宝交流时,他说:“没错,都是合作伙伴的,我们不展。我们加大在根技术上的投资,把技术转移给合作伙伴,让他们面向客户做一些有竞争力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大家做好产业分工而已。” “今年是第二届峰会,希望把这个平台越做越大,不是小范围带货,而是真正推动产业往前走。”言语之间,依旧强调的是华为“帮助车企造好车”的理念。
华为智能车载光领域创建于2021年,并分别于2021年、2022年和2023年发布了AR-HUD、智能车灯模组、光场屏三款智能车载光产品。峰会期间,《中国汽车报》记者就车载光领域现状及趋势,以及华为车载光的发展理念及战略目标等话题与陈双宝进行了独家访谈。以下为实录摘要。
(一)重塑“车载光”定义
《中国汽车报》:很高兴借此机会,与您就车载光领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展开探讨。过去,我们提到光学在车上的应用,更多会想到“车灯”、“智能车灯”,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一些品牌因为技术领先被大家唤作“灯厂”。近年,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逐步走向深入,汽车行业涌现出一批新的专有名词,“车载光”即为其一。印象里,这个词似乎是华为最先提出来的。所以首先请问,如何定义“车载光”?
陈双宝:车载光技术可以被视为信息与通信技术(ICT)光学技术与汽车工业相结合的一种场景化解决方案。华为公司最初专注于通信光学,长期以来坚持沿着光纤传输的路径不断发展,并曾连续16年保持全球光传输领域的领导地位,市场份额始终位居第一。随着公司战略的演变,华为逐步成立相关部门,将业务拓展至汽车零部件领域,从而为将光学技术应用于汽车产品提供了新的机遇。在传统汽车行业中,光学技术主要集中于汽车照明领域,而我们希望进一步拓展光学的应用,让其从“传统照明”转向“更广泛的应用”,从而改变整个汽车产业对光的认知。
当然,照明是“车载光”概念的一部分。然而,我们希望将其定义得更加广泛。例如,目前我们正在研发的光学显示技术也是这一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多应用场景,例如车载通信,也可以通过光学技术来实现。此外,激光雷达和影像等技术同样属于光学技术的范畴,只是它们所使用的是不可见光。在我们的讨论中,更为人所感知的通常是可见光部分,因此可以预见,未来车载光的外延将日益扩展。
对于华为而言,我们首先希望改变传统行业对车载光学的认知。其次,我们希望在这一领域持续引入全新技术,以丰富汽车产业的生态和应用。以往提到车载光学,通常仅限于照明,但实际上,它还可以用于显示,甚至进行光通信,并且我们还有更多的构想。目前,我们正在前沿技术上进行研究,只是将其应用范围进行了扩展。
今天,我们之所以承办车载光行业论坛,正是希望与业界共同重塑“车载光”这一术语的定义。对我们而言,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创性产业。在这一新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获得业界的广泛共识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此次峰会的核心诉求之一。
(二)智能化的重要组成与方向
《中国汽车报》:对汽车产业发展来说,车载光相关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具有怎样的意义?
陈双宝:车载光技术是推动智能汽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方向。相关新技术的引入,例如增强现实抬头显示(AR-HUD)和智能车灯模组的应用,正是基于智能汽车持续进步所延伸出的新场景,而这些场景在传统汽车领域并不存在。我们希望实现以下两点:
首先,随着智能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我们期望借助智能化能力开拓丰富的场景和应用。例如,前述的AR-HUD和车灯模组能够有效展示我们的智能驾驶能力,并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问题。
其次,我们希望车载光组件的能力能够进一步加速智能化进程。一方面,通过显示和互动内容,可以帮助驾驶员、外部行人及交通参与者迅速建立对智能驾驶的信任,这对于智能驾驶的推广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这些技术还将促进智能驾驶能力的提升。例如,通过精准的照明增强感知能力,从而使感知结果更加准确,进一步提升智能驾驶的性能,提高用户体验并确保安全。
《中国汽车报:》据您观察,目前在车载光领域,主要的市场需求体现在哪些方面?
陈双宝:当前主要集中于三个方向应用。
一是增强现实抬头显示(AR-HUD)。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驾驶员需要直接呈现的信息逐渐增多,传统的显示和交互模式已无法满足这一需求。过去,这些信息通常依赖于中控屏或仪表盘进行展示,但由于其交互接口内容相对有限,急需升级为能够支持更丰富内容和应用的AR-HUD。同时,随着L2+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智能驾驶系统在感知与决策过程中,可以通过AR-HUD向驾驶员充分传达信息,从而提升其对智能驾驶的掌控能力,并增强对智能驾驶的信任。
二是智能车灯模组。车灯行业一直在不断迭代与进步,从早期的卤素大灯发展到LED大灯,再到如今常提及的激光大灯和像素化大灯。实际上,如果没有智能驾驶相关的新技术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引入,这些场景将无法存在,也难以推动智能车灯的持续迭代。所有这些应用均依赖于整车的智能化能力,包括感知能力和算法能力的实现。尽管业界早先已有部分主机厂尝试过相关技术,但当时智能化的普及程度和能力未能达到产业要求,因此无法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和应用场景。而智能车灯市场的快速崛起,尤其是问界M9这一现象级车型的推出,其强大的感知能力和算法能力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
三是光场屏。这是一种利用光的折射与反射特性,通过微透镜将光线聚焦到不同位置上,形成向外向远成像的光场。这一技术突破了传统车载显示屏的物理空间限制,提供了更高的分辨率和更加生动逼真的近似3D显示的效果。目前,汽车内有许多显示方式,例如前后排均配有屏幕。那么,是否可以探索一些创新的光学技术,以解决物理屏幕带来的尺寸和空间限制?比如,在屏幕观看过程中,容易导致晕车、近视等一系列问题。所有当前行业仍需持续地探索与研究,开发更适合车载使用的新型显示方法。
(三)体系化能力铸就产品竞争力
《中国汽车报》:围绕上述需求,华为车载光推出了哪些重点产品?
陈双宝:围绕上述三方面,华为也研发投产了三类产品。第一款产品是增强现实抬头显示(AR-HUD)。该技术目前已在上汽飞凡及问界M9等多款车型上实现大规模量产与交付。今年,在M9车型上的AR-HUD销量已超过十万台。AR-HUD作为车型标配的趋势日益明显,我们目前量产的是第一代产品,预计在明年上半年将推出第二代产品。
在车灯模组方面,我们已经在M9车型上成功量产了第一代百万像素车灯模组。明年上半年,我们将推广第二代产品解决方案,即“车灯模组2.0”。
针对光场屏的研发,我们已在后端市场进行了一些初步尝试。消费者很快将在商用车市场看到这一创新技术,它能够有效减少车辆行驶过程中观影所产生的眩晕感,并突破物理空间和尺寸的限制。
目前,我们的主要产品集中在这三类,同时也开发了配套衍生的模组和软件。我们希望将这些模组和软件算法能力赋能给我们的合作伙伴,使他们能够基于我们的技术面向主机厂,丰富其产品组合,推出符合主机厂需求的产品与解决方案。
《中国汽车报》:这些产品体现出华为怎样的竞争优势?
陈双宝:首先,在芯片领域,华为自两年前开始投资相关技术,目前已经进入自研芯片的量产阶段。
其次,我们在光学技术方面积累了多年的经验。华为在通信光学领域已有近40年的历史,拥有丰富的技术储备,包括光源技术、空间光学技术和全息光学技术等。
第三,华为公司经过多年发展传统设备,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工程能力,这些包括整机散热设计等关键技术。
第四,我们在算法能力上的优势显著。传统汽车零部件行业往往以硬件为主,普遍缺乏软件相关能力。而华为起步于通信产业,一直以来重视算法层面的投入,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希望将这些算法应用扩展到车载系统中。
最后,华为还涉及消费者终端产品的研发,这使我们在用户体验和人因研究方面具备了丰富的经验和储备。尽管许多产品是销售给主机厂,但最终目标依然是面向消费者,因此需要考虑众多的人因要素。借助我们在消费品业务(BG)中的C端产品能力,华为能够将这些核心竞争力反哺至整个车载光行业,推进其技术和产品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汽车报》:透过您所说可以看出,华为具备的是一个全体系的能力。
陈双宝:对,华为公司这么多年做下来,是具备全体系的,从“软件-硬件-芯片-算法-云”,这是长期积累出来的。早期我们一开始也走了很多弯路,慢慢积累了几十年之后,就变成了成体系化的动作。
(四)持续“摸高”与加快“赋能”
《中国汽车报》:有个问题相对敏感些,那就是我们经常会听到供应商反馈,“华为的技术的确牛,但就是太贵了。” 对此您怎么看?在将产品推向市场的过程中,怎样达成成本、价值与需求之间的匹配、统一?
陈双宝:首先,我们要持续投入到根技术的产业研究中。其次,我们的产品会持续沿着“摸高”的路线走。希望通过持续“摸高”,最终给消费者带来最好的体验。华为公司一直不希望整个产业走向低质低价的恶性竞争,还是要通过不断给消费者创造价值来引领产业发展方向。所以我们希望随着产品持续升级迭代,不断推出新一代产品。一方面,持续引领整个产业技术方向和技术进步;另一方面持续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体验和更多应用,满足消费者对智能化时代一些新场景的诉求。
《中国汽车报》:我们都知道,华为车BU涉及乾崑智驾、鸿蒙座舱、乾崑车控、乾崑车载光及乾崑车云五大板块业务。其中,车载光业务承载着怎样的战略定位与目标?目前的发展状况怎样?
陈双宝:对于华为的车BU来说,每个业务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希望将车载光技术作为自动化领域的关键环节。一方面,我们希望充分展示我们的自动化能力。华为一直在业界强调其优秀的智驾能力,除了用户体验外,良好的智驾能力必须可视化,让“好智驾看得见”。如何让更多产业生态实现广泛应用,是车载光领域的重要价值属性。我们期望通过车载光技术反向支持智能化部件的上车速度,加速智能化的普及,同时提高消费者对智能化技术的接受度,这也是整个车BU的重要“价值观”。
经过多年持续投资,车载光板块今年已经进入规模商用阶段,并实现了盈利的良性发展。未来,我们会继续沿着战略纵深进行投资。除了在芯片和算法方面的投入外,我们还会持续关注面向未来的“N+1”和“N+2”技术储备。同时,我们也将抽出一部分精力,与产业合作伙伴共同推动产品和解决方案的交付。
初步设想中,今明年属于当前的N代产品,而“N+1”产品预计将在明年底或后年上半年推向市场。“N+1”这一代相对清晰;而“N+2”则需要解决两个核心问题:首先是我们对未来方向的判断和投资,需要不仅仅沿着一个方向深入;其次,要关注未来“N+2”领域的创新产品是否可能对行业产生颠覆性的新技术和研究方向。因此,我们将持续观察并投入相关资源,包括基础原材料和新工艺的提前准备。
预计在明年上半年,大家能看到搭载华为车载光产品的多款车型陆续上市。未来,我们将淡化“华为车载光”的品牌概念,更多地让合作伙伴支持交付,而华为将专注于模组与算法业务。您将看到,例如某款车上搭载的AR-HUD可能不是华为的品牌,而是由我们的合作伙伴提供的。我们将更加聚焦于具有根本性技术的零部件、芯片和算法层面的投资,以便在这些投入完成后,将技术赋能给产业合作伙伴,由他们面向主机厂进行交付和服务。
(五)顺势而为:体验提升+成本下降
《中国汽车报》:站在行业发展的角度您判断,未来车载光领域的技术趋势与应用趋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陈双宝:第一, AR-HUD(增强现实抬头显示)的加速普及已经成为产业界的共识。越来越多的主机厂开始接受HUD标配模式。随着算法和感知能力的不断提升,AR-HUD的用户体验预计将在明年迎来显著提升,进入一个全新时代。这一丰富的体验与场景将鼓励更多C端消费者愿意接受和使用这类新产品,从而进一步加速AR技术的普及和整个产业的升级。
第二,当前,汽车产业正由传统的点对点交通工具转变为被称为“第三空间”的新环境。在现代社会,大多数人花费在家、汽车和办公室的时间显著增加。因此,汽车不仅仅具备传统的交通运输能力,还将承载更多情绪价值和丰富的应用场景。与汽车相关的智能驾驶场景将不断增多,未来车载光的产品将为消费者提供额外的情绪价值。此外,我们需努力为消费者营造更尊贵的体验,逐步激发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尖端的“自我实现”需求。
第三,伴随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张,整体成本也会持续降低。这种成本的下探将进一步促进车载光部件的广泛应用。我们希望市场能够实现健康、有序且高质量的增长,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未来,车内屏幕的数量可能会显著增加,而其显示方式也将日益多样化,包括LCD、OLED、LED等不同类型,以及激光投影和光场屏等新兴技术。这样的“百花争鸣”阶段对整个产业而言是积极的,各种新技术的不断突破将推动产业向前发展。最终,这将使消费者受益于成本的持续下降和体验的逐步提升。然而,若未能同时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整个产业将难以健康发展。
《中国汽车报》:围绕您说的这几点方向,华为车载光有怎样的规划部署?
陈双宝:未来几年,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我们将沿着车载光产业的发展路径不断前行,保持持续的“摸高”态势,不断拿出新代际的东西,丰富和提升消费者的体验。第二,我们将在算法路径和场景创新方面持续努力,实现“常用常新”的目标。我们将通过增强软件能力,最大化硬件价值。预计每年发布多个OTA(在线升级)版本,以不断释放新的特性与应用,使产品始终保持活力和竞争力。第三,未来几年我们会持续加大根技术的投入。从今年下半年就开始,我们将在以人为本的体验上增加整体投入。为了更好地抓住这一目标,我们专门成立了一个独立的专项组织,从源头上关注人因体验,包括设备硬件指标和软件体验的构建。同时,我们还将与高校及研究机构合作,加强人因系统的研究。我们将深入洞察市场需求,并要求各级管理人员及员工主动体验自家产品,收集反馈信息。在此基础上,我们会围绕相关问题和需求持续改进产品线,以确保我们的产品始终符合市场期待,推动企业的全面进步。
(六)“众人拾柴火焰高”
《中国汽车报》:我们常说,如果将全球汽车产业革命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主题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您认为,进入智能化下半场之后,在车载光领域,当前中国算是世界领先吗?
陈双宝:自电动化时代开始,中国汽车市场就已在全球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上扮演了引领者的角色,进入智能化时代后,这种引领和领先优势将进一步扩大。
核心因素包括产业界持续加大创新力度与速度、庞大的C端市场快速响应新需求以及新体验和新技术的加速应用。此外,随着智能汽车占比的不断提高,其他零部件的智能化水平也将随之提升。同时,产业格局的变化使得越来越多来自非传统汽车行业的智能化时代的供应商,包括Tier1和Tier2,以新理念进入市场,加速技术迭代。基于这些维度的判断,中国的车载光技术将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并且这种领先优势有望不断增强。
在这一背景下,华为希望通过开创一个全新的产业,确保其健康发展,同时引领行业向更大、更优的方向前进,并围绕这一产业持续进行技术升级与创新。其实整个中国汽车市场就已经引领了全球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到智能化时代,我认为,引领以及领先优势会进一步放大,会更明显。
《中国汽车报》:从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角度,在车载光领域,我们还应该重点在哪些方面发力?还有哪些短板需要补齐?
陈双宝:首先,产业需要进一步发力,让消费者尽可能多地体验产品,了解新技术。
同时,用户体验也需持续提升,虽然新颖的技术初期可能会吸引消费者的关注,但在实用性体验方面仍需进一步改善,才能持续提供用户价值。
此外,产业界应共同推动代际定义,为每一代产品设定明确的门槛,清晰区分代际差异,以避免市场进入无序或混乱状态。代际定义的明确将减少对产品的束缚,释放更大的产业自由度,激发持续创新。
最后,我们也希望从标准和法规的角度推动市场创新,利用弯道超车的机会窗口,确保中国汽车产业持续引领全球,包括与测评体系的同步进展。
然而,这些相关诉求的推进并非一蹴而就,产业链各方在初期往往习惯于按照既定确定性来运作,对创新的支持力度相对不足。虽然以前已存在一定的标准,但仍需不断丰富和扩展。此外,如何推进测评体系的搭建并确保其公平公正,也是产业界需共同思考和推进的问题。因此,各方应寻求共识,先推动大多数人急需且认可的事项,然后随着产业和市场的发展,不断加速修正。例如,可以重点围绕AR-HUD的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开展工作,同时尽快标准化与车灯模组相关的新场景下的自适应远近光(ADB)及投射符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