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关键技术,人工智能日益成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引擎。人工智能技术中,旨在使机器人以人脑方式运行的类脑技术,被很多专家认为是一个终极目标和重要科研手段,相关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
然而同时需要看到,人类的大脑是在生命的漫长进化过程中,进化得比较完美的一个器官。它精密复杂,又充满了未知的奥秘,人类对自己大脑功能的认识还远远不够。
人全身上下总共206块骨头。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身体各部分的机能、相互之间的联系早就被科学家摸得清清楚楚。
相比之下,人类对脑部结构、脑细胞的了解微乎其微。人们对大脑的研究经常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形象点说,也就局限于通过给脑部通电或观察病患脑部出血情况。简单举个例,同一句话,为何你听到笑了,我听到却火了,没人能够从学理上解释清楚。
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比如意志力、毅力等,作用机理至今缺乏科学支撑。邱少云当年在朝鲜战场执行阵前侦察任务时,之所以能强忍火烧全身的剧痛,就在于其超强的意志力。但这种意志力来自大脑哪一块,脑神经细胞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没人能解释得通。
人类对自身大脑功能的所知甚少,不仅是个科学问题,更直接影响到健康状况,突出表现为对精神障碍的认识误区。重性精神障碍,比如精神分裂症,全球不同地区的水平都比较接近,患病率大概在5‰;非重性精神障碍发生几率较高,很多人却意识不到。
其实,很多精神障碍就相当于精神上得了小感冒,谁一年还不感冒个两三次?举例来说,不少人都固执地认为,自己不过是睡不好觉而已,跟精神障碍毫无关系,但事实上,睡眠是监测精神障碍最灵敏的指标。就连很多综合医院的专家,在发现病人出现身体不适时,也很难联想到精神因素是病因。经常是各种检查做了个遍,耗时耗力,病痛却没有丝毫改观。因此,由于精神障碍导致的躯体化症状很普遍。
过去这些年,针对治疗脑疾病的新药相对身体疾病少得多。以小鼠模型为人类脑疾病的研究对象,被证明为有效的药物,在临床试验中很难真正有效。这主要由于鼠类和人类的大脑差别巨大,且利用鼠类为研究对象,很难高度模拟人类特有的一些脑认知行为,而很多脑疾病正是表现为一些认知行为的异常,这也是众多制药公司在开发针对脑疾病的新药过程中面临的一大瓶颈。
当前脑科学研究尚缺乏统一的规划和不同学科与技术之间的系统集成。若我国能补齐这块短板,必会在科技和健康领域迎来新一轮飞跃。
网友评论